汕尾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,更是一個傳統戲曲之鄉。在其擁有的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,4個屬於珍稀戲曲劇種——正字戲、白字戲、西秦戲和陸豐皮影戲。在中國戲曲研究界,汕尾地方戲被譽為“活化石”,這是因為中國戲曲歷史從形成到發展演化的重要階段,如影偶傀儡、唐戲弄、金元雜劇、元明南戲、花部亂彈、皮黃合流等等,都可以在汕尾地方戲中找到它們的遺存和例證。
  新中國成立後的60多年間,汕尾各珍稀劇種經歷過從私人戲班到正規劇團的嬗變,享受過赴穗表演屢獲大獎的輝煌,也曾面臨演出市場萎縮、藝人逐漸流散的困境。近年來,得益於社會各界對非遺的日益重視和支持,汕尾各珍稀劇種正逐漸走出低谷,在絕藝傳承和市場開發的道路上摸索前行。
  策劃:陳志 張翼飛 韓浩
  採寫:南方日報記者 袁丁
  楊逸 洪繼宇 黃嘉鋒
  攝影:南方日報記者 郭智軍
  正字戲年輕人開始挑大梁
  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聲中,醉八仙與俏漁女正在戲臺上鬥得難解難分。一個十三四歲模樣的小演員打著筋斗,差一點就翻到了舞臺邊緣。臺下坐著的彭美英身體猛地向前一欠,手中搖動的摺扇也停了下來。看到小演員並未摔倒,彭美英舒了一口氣,重新用扇子扇起風來。“太小,沒什麼舞臺經驗,剛纔嚇死我了。”她轉頭對記者抱歉地一笑。
  這是在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舉行的一場內部訓練。如今已年過七旬的彭美英,是正字戲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。舞臺上表演的演員,大部分出自她的門下。
  彭美英告訴記者,自從上世紀50年代考取汕頭戲曲學校正字戲表演專業,60年來她從未“離開”過正字戲。上世紀70年代末,她由於身體原因不再登臺表演,專註於培養正字戲接班人。
  史料記載,正字戲源自元明南戲,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。由於以中州官話(正音)唱念,故而得名。
  同全國其他傳統劇團一樣,上世紀90年代,陸豐正字戲也經歷過低潮,演出市場不斷萎縮。轉機發生在2006年,這一年,正字戲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第二年6月,陸豐正字戲劇團受邀赴京參加全國珍稀地方劇種展演,與山西蒲劇、江蘇蘇劇、福建高甲戲等同台表演,在首都贏得了滿堂喝彩。
  從北京載譽而歸,陸豐正字戲劇團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關註與支持。2008年,在陸豐當地政府的資助下,劇團招收了34名青少年學員,送到粵劇藝術學校學習基本功;2012年,劇團又招收第二批15名學員,送往揭陽藝校學習。
  2013年,陸豐市正字戲劇團轉製為正字戲傳承中心,並認定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,由財政全額撥款。中心60名演員和工作人員,從此吃上了“皇糧”。沒有了後顧之憂,彭美英和劇團同仁全身心投入到正字戲的傳承與創新之中。今年2月,由正字戲傳承中心根據明代手抄劇本重新整編的南戲名曲《劉文龍》在汕尾開演,2008年招收的首批青少年學員中的佼佼者,已能在劇中挑起大梁。
  “明年我們打算把《青蛇傳》創作出來。”彭美英躊躇滿志地說,到時候,2012年招收的小演員,應該也有登臺的機會。
  西秦戲白字戲為籌經費頻繁演出
  在正字戲《劉文龍》開演前一年,另外一齣來自汕尾的地方戲劇目——新編歷史西秦戲《留取丹心照汗青》,也曾在廣東戲曲界引起轟動。
  與正字戲同屬國家級非遺的西秦戲,源於明代西秦腔,流入海陸豐與地方藝術風俗相融,迄今已有300多年曆史。1956年,海陸豐地區唯一的西秦戲戲班——慶壽年戲班接受政府登記,改名為海豐縣西秦戲劇團,並延續至今,這也是全國唯一的西秦戲劇團。
  在《留取丹心照汗青》中擔綱主演文天祥的呂維平,也是海豐西秦戲劇團的現任團長。1985年,年僅18歲的他考入劇團,成為改革開放後西秦戲劇團招收的首批學員。
  談起西秦戲和《留取丹心照汗青》,呂維平頗為自豪。“西秦戲的劇目大部分都是歷史劇,慷慨激昂,推崇忠臣義士。”他介紹說,《留取丹心照汗青》也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第一部原創西秦戲。
  不過,排演該戲,也給西秦戲劇團帶來了比較大的經濟負擔。呂維平告訴記者,西秦戲劇團將近60名成員中,有公益一類編製的只有18人。為了籌措經費,劇團必須頻繁進行商業演出。“我們又要搜集整理西秦戲資料,又要通過多演出掙錢,在時間和精力上有衝突。”此外,由於收入偏低,西秦戲藝人流失的情況也比較嚴重。“當年跟我一批學戲的學員,現在只剩下5個。”呂維平說。
  同樣在海陸豐一帶流傳的白字戲,也面臨類似的局面。白字戲明初由閩南傳入粵東,並與當地方言、民間藝術結合,逐漸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戲種。與正字戲、西秦戲用中州“官話”表演不同,白字戲以海陸豐方言(俗稱“白字”)唱白,因此得名。海豐縣白字戲劇團團長餘錦程告訴記者,近年來白字戲劇團先後創作了《江海滄桑》《龍宮情緣》等新劇目,一年的演出能達到200多場。但目前,白字戲同樣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。
  餘錦程介紹說,白字戲劇團也只有不到一半的演職員有公益一類編製,藝人一個月四處趕場演出,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。不少年輕人覺得太辛苦,寧可到珠三角大城市打工,劇團大部分演員都已四五十歲。
  產業化發展迎生機
  皮影戲
  與正字戲、西秦戲、白字戲相比,陸豐皮影戲的歷史更為久遠。據專家考證,唐中葉至宋代,中國皮影戲逐步成型並衍生出三個主要流派:灤州影、陝西影和潮州影。陸豐皮影戲就是潮州影在大陸地區的唯一遺存。2011年11月,陸豐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一個組成部分,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  在陸豐皮影戲劇團的排練場,陸豐皮影戲劇團團長、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江海濱從後臺捧出影偶向記者展示。“這都是幾十年的寶貝了,光制皮就得兩個多月。”江海濱說,與北方皮影多用驢皮不同,陸豐皮影用熟牛皮製成,更有質感,而且關節眾多,轉身方便。因此,北方皮影表演時往往需要和白幕留有一點距離,而陸豐皮影卻幾乎可以完全貼在白幕上表演,細節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。
  改革開放以來,雖然陸豐皮影戲仍然在國內外屢獲大獎,但傳統藝人的逐漸故去和演出市場的不斷萎縮,讓皮影戲劇團一度舉步維艱。
  如何重振皮影戲?當地文化官員告訴記者,除了通過財政手段保障劇團的生存外,陸豐對皮影戲採取了一種產業化的扶持方式。
  近年來,陸豐皮影戲劇團著力開拓兒童市場,創作了《烏鴉與狐狸》《龜與鶴》《雞鬥》等一系列受小朋友喜愛的寓言劇、神話劇。去年11月,陸豐皮影戲劇團又帶著新創作的《迷離莊園》走進香港迪士尼樂園,連續演出了56天,場場爆滿。
  陸豐皮影戲還在嘗試走與動漫結合的路子。江海濱告訴記者,劇團在2010年成立了皮影動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。
  在陸豐皮影戲劇團現在的辦公地隔壁,一棟13層高的皮影大廈已經封頂,正在進行室內裝修。這裡不單是皮影戲劇團的新辦公樓,還將具有電影院、寫字樓等功能,這也是皮影戲劇團進行市場化發展的又一個嘗試。  (原標題:珍稀戲曲劇種:走出低谷 摸索前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n65rnt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